前言:
自从片言社区(fewords.cn)上线后,我就一直在更新技术文章。最近停更了一周,也是在想除了纯粹的技术分享以外,聊聊思维方式、职业发展对大家是不是更有帮助。
每天都有不少人咨询我问题,如果汇总统计各个类型的问题频次,排名第一的绝对是:35岁以后,我该怎么办? 在这次连载文章里我就来解读一下,如何面对职场中年危机。
35岁现象,真的存在吗?
我可以肯定的回答你,存在,且非常明显。首先我们要说明一个前提,我们今天讨论的是软件技术领域或者说是互联网相关岗位领域的35岁危机。为什么要声明这个前提呢?因为对于一个医生、律师或者教师,35岁的他,职业发展的真正黄金期才刚刚开始。但是对于一个软件技术领域的从业者,35岁开始不得不忍受各种不公平待遇。说到这里有人一定会感慨,我只是入错了行啊!请停止去忏悔已经过去的事情,因为它对你摆脱现在的困境毫无意义。为什么在软件技术领域或者互联网行业,职业危机到来的很早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你所在岗位并非资源积累型岗位,也不是明显的经验积累型岗位。对于后面一点,很多人会反驳,难道编程不是经验?难道运维不是经验?没错,他们都是经验。但对于80%的技术人员,你所积累的经验被别人快速复制的可能性太高了。很多人都知道培养一个临床医生有多难,但找一个应届毕业生一年内接手各位的工作,我相信应该不难吧。一线大公司每年都会从211、985院校挑选很多理工科应届毕业生,并给出很高的年薪,专攻某些技术领域,这种我们暂且可以称之为经验积累,相比之下,做着很多重复性劳动的你,又有多少经历可以被称作经验呢?讨论到现在我们还少了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互联网行业技术发展太快,这就意味着你所剩不多的经验里,有一大部分随着大的技术变更而灰飞烟灭。
35岁以后的他们,都去哪了?
第一 公司中、高层管理
对于这个分类,很容易理解。总结起来一句话,不管是如何上去的,总之是上去了。上去了就安全吗?我们后面会单独讨论什么是安全。
第二 创业公司老板或合伙人
这部分人,外表光鲜,实则压力很大。读到此处,有人会偷笑:创业如同狗,压力天天有,也不过如此。但是记住,他们的抗风险系数,往往高于普通打工者。
第三 国有企业或外资企业里的技术人员
欧美外企、运营商、国企软件部门,这些地方你会见到很多大腹便便且发际线较高的中年人。这里的技术变更不是那么快,公司稳定,且养且珍惜。
第四 老牌外企技术移民
历史原因,早期一些程序员被公司派往在全球各个地方的分部。 还有一些有利的IT移民政策比如澳洲,但那些都是过去式了。 对于这部分人呢,不用羡慕,换了一个环境同样过得有好有坏,还是要看个人能力。
第五 转行
项目管理、流程优化、培训、管理咨询。不要以为换了一个领域,你就安全了,如果你的思维方式和做事风格没有改变,在下一个行业里你依然很危险。
第六 离职股民、离职地主
对于原本就把工作当副业的人,不在我们本次讨论范围之内。
究竟什么才是稳定?
想要解决 "35岁现象"的问题,先要理解什么是"职业风险"。先做个判断,下面两种工作状态,你觉得哪一种风险更小:
A:在一家大公司工作十年,公司业务稳定,工作顺手,同事关系融洽,薪水说不上高,没有什么值得高兴,也谈不上什么不满意。
B:自由职业,收入波动较大,有一些基本的老客户,但需要不停想办法拓展新客户。(这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
估计大部分人都会觉得是A,A甚至是很多人的理想生活状态吧。
但A同样可能成为 去年热播电视剧《都挺好》 里落魄回国的苏家大哥苏明哲。2017年,背负着几百万的房贷,从中兴办公楼上一跃而下的欧新建。
公司稳定?政策变化、国内外瞬息万变的形势可能让你一夜之间上了被优化名单;和谐的同事氛围里每天暗流涌动;一个空降的总监,他自带智囊团,让你如坐针毡。
B看似让人放心不下,实则每天将自己暴露于危险之中。他们就像细菌,为了对抗环境不得不产生太多的基因变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反脆弱结构。
我们如何做到在日常工作中培养自己的反脆弱思维,积累核心竞争力呢?学历、继续教育是不是就能增加我抵抗风险的能力呢?副业如何培养呢?我们后面几期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