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的概述
1、软件生命周期
先来了解软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
下面对软件生命周期各个过程进行逐一解析:
(1)问题定义:由软件开发方与需求方共同讨论,主要确定软件的开发目标及其可行性。
(2)需求分析:对软件需求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划分出软件需要实现的功能模块,并制作成文档。(需求分析说明书)
(3)软件设计:在需求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行设计,包括系统框架设计、数据库设计等。(概要设计、详细设计)
(4)软件开发:在软件设计的基础上,选择一种编程语言进行开发。
(5)软件测试:软件开发完成后对软件进行测试,以查找软件设计与软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
(6)软件维护:软件投入使用之后,可能无法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此时就需要对软件进行维护升级以延续软件的使用寿命。软件维护是软件生命周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
2、开发过程中的角色
(1)高级经理:参与项目过程中各个关键环节的活动,关注产品开发的进度,对风险控制、资源提供做出决策。
(2)产品经理(项目经理):作为客户方和公司内部交流的纽带,对项目过程进行监控,对项目的进度、质量负责。
(3)开发经理:是具体开发过程的领导者,必需由熟悉业务和开发技术的专家担任;职责是界定需求,确定适当的技术架构和体系,保证软件产品按照设计的标准开发。
(4)设计师:软件蓝图设计者,可以分需求分析师、架构设计师、业务设计师三种。基本活动包括:需求分析、架构设计和功能设计,按照规范编写相应的文档。
(5)测试经理:测试活动的领导者,是公司内部认定的产品质量责任人。责任是计划和组织测试人员对目标产品进行测试,发现bug、跟踪bug直到解决bug;计划和组织用户培训工作。
(6)开发人员:根据设计师的设计成果进行具体编码工作,对自己的代码进行基本的单元测试。
(7)测试人员:根据测试经理的计划和测试总体方案对目标产品进行测试,编写测试用例和测试代码,发现和跟踪bug;编写用户手册;进行用户培训和教育。
(8)项目实施人员:针对工程性质的项目必需的人员配置,负责软件系统安装配置、系统割接、运行期间的维护工作。
3、软件开发模型
(1)瀑布模型
优点:检查点清晰,分工明确,有利于大型软件软件开发人员的组织管理及工具的使用与研究,可以提高开发的效率。
缺点:严格按照线性执行,增加了开发风险;要求必须有产出结果,增加了开发工作量。那么,对于现代软件,各阶段之间的关系很少是线性,瀑布模型已经不适合现代软件开发。
(2)快速原型模型
优点:克服了需求不明确带来的风险,适用于不能预先确定需求的软件项目。
缺点:原型设计较难;不利于开发人员对产品的扩展。
(3)迭代模型
优点:适应客户需求变更;降低了开发成本和风险。
缺点:增加了集成失败风险;容易退化为“边做边改”模式,失去对整个项目的控制。
(4)螺旋模型
优点:强调了风险分析,有助于将软件质量融入开发中;小分段构建大型软件,易于计算成本;客户参与,保证项目可控性。
缺点:构建过程太过繁琐,不适合小型项目。
(5)敏捷模型
定义:敏捷模型以用户的需求进化为核心,采用迭代、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软件开发。
特点:
项目被拆分成多个子项目,迭代完成,每个迭代都要经过测试。
快速响应需求变更,在修改过程中,软件一直处于可用状态。
不断对产品进行细微、渐进式地改进,每次改进一小部分,如果可行再逐步扩大改进范围。
开发未动,测试先行。
注重“人”的作用。
优点:及时响应客户需求变更,不断适应新的趋势。
缺点:管理相对混乱,不适合大型项目。
4、软件质量概述
(1)定义:软件质量是指软件产品满足基本需求及隐式需求的程度。软件产品满足基本需求是指其能满足软件开发时所规定需求的特性;其次是软件产品满足隐式需求的程度。
(2)软件质量模型:ISO/IEC 9126:1991质量模型是最通用的一个评价软件质量的国际标准,建立在MCCall和Boehm模型基础之上,主要描述了内部质量、外部质量和使用质量。由6个特性和27个子特性组成。
软件质量模型图如下:
对内部质量、外部质量和使用质量进行逐一解析:
①内部质量:针对内部质量需求被测量和评价的质量,可维护性、灵活性、可移植性、可重用性、可读性、可测试性、可理解性。
②外部质量:使用外部度量在模拟环境中,用模拟数据测试时,所被测量和评价的质量,即在预定的系统环境中运行时可能达到的质量水平。正确性、可用性、效率、可靠性、完整性、适应性、精确性、坚固性。
③使用质量:在规定的使用环境下,软件产品使特定用户在达到规定目标方面的能力。有效性、生产率、安全性、满意程度等。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