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浏览,体验更佳:https://mp.weixin.qq.com/s/ExMfoNT9JtVTwhj2xUrPPg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雪折,一种在雪的载荷下,植物(多指树)的躯干或枝条被不断堆积的雪花压断的现象。我的朋友阿聪刚刚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雪折”。
阿聪是一个有点聪明且勤奋好学的人,从考入省重点大学起,一直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全村人希望。出身普通家庭的他更懂得本领的重要,大学期间他拼命学习,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锻炼自己,毕业后加入国内top3的互联网公司,从事产品设计。
刚工作那会,他认为着工作是一直上升的。幻想着只要努力用不了多久,就能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所以,他很珍惜这份工作,也很感谢公司给的offer,他想为公司奉献到老,从一而终不辜负公司栽培。遗憾的是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公司可没有这样的想法。
工作六年,尽管历经三次业务方向调整。但是,凭借自身的勤奋和主动,绩效年年优秀,生活过的忙碌且充实。
曾几何时,互联网行业刮起了一波一波的裁员潮。起初,他毫不在意,慢慢他开始留意那些同事今天起没有上线,在不安中度过2年左右,去年11月他还是收到了裁员通知,连同他一起被裁的还有整个部门。
公司战略调整,整条业务线没了。人到中年突然失业,阿聪顿时感到了压力,每月定期的还款,日渐衰老的父母,逐渐长大的孩子,需要花钱的地方是日渐增多,奈何收入却没有了。
说到这,阿聪苦笑的摇摇头,端起桌上的酒杯,灌了几大口,叹气道:“只有刀子落在自己身上,才知道有多疼。”但是生活还要继续,当下的痛苦只能苦涩的挨着,无奈终究是成年人世界的主基调,现在,喝酒成了他当下为数不多的解脱瞬间。
35岁危机
犹记得十年前,35岁还是年富力强、志存高远、意气风发的代名词,现在却变成了人人谈虎色变的35岁危机。
35岁危机的迹象之一就是工作不再像当初那样“甜美”,表现在:
开始觉得手上的工作枯燥乏味,没有工作激情;
工作获得感低,没有成就感;
向上晋升渠道受阻,存在晋升障碍,职业遭遇“天花板”;
工作变得固化单调,一眼看到了几十年后的自己。
迹象之二就是赖以生存的工作变得不那么可靠了,表现在:
当初加入的行业,发展变得滞缓或者沦为夕阳产业,随时可能被淘汰;
寄身的公司前途变得风雨飘摇,部门朝不保夕,担忧自己随时可能失业;
行业内竞争加剧,996、007内卷严重;
公司不断涌入年轻人,一群精力旺盛,干劲十足职场牛犊,开始超越前辈向上收割老员工。
当出现以上两种情况之一时,35岁危机就来临了。但是,35岁危机并不是只在35岁才会爆发。对于不同人时间有先后,遭遇不可避,有些人是32岁,有些人则是40岁,不尽相同。
出现35危机的本质原因在于,随着工龄的增加,打工人都会走到人生的三个拐点:价值拐点、生理拐点和角色拐点,不幸的是这三个拐点通常都发生在35岁附近。
35岁拐点
价值拐点是指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职级的提升,使用你的成本不断增高。但是,你的价值创造能力在经历一段抛物线式的增长后不可抗拒的会出现衰减,这削弱你的性价比。
在市场化大环境下,对公司而言,就意味着从你身上可获取的剩余价值不断减少,甚至无法从你身上获取剩余价值。当剩余价值太少时,公司就开始考虑优化掉你方案。
再加上你所使用的技术开始变得老旧,跟不上新业务发展需求,被需要程度降低。另外就是,岁数大了锐意进取的精神就少了,攻坚能力下滑,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有给公司开疆拓土,重要程度下滑。
到这个份上,裁员就成为公司的考虑选项,毕竟公司也要生存,也会被淘汰,它不这么做,死的就是它。
生理拐点指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就像一节被持续放电的干电池,在日夜操劳中不断被损耗。过了“35岁”的一个重要感觉就是病痛不再像从前一样忍一下就恢复了。开始接受不了熬夜通宵,担忧这个疼痛会持久化。身体素质从巅峰开始不断走下坡路,损伤变得不可逆,疼痛不时发生,开始关注死亡问题。
这种生理上的变化,会进一步改变你之前的职业观,工作变得不再是唯一,生活、健康也并列在考虑选项中,拼搏奋斗的昂扬斗志开始消散。
比如:
做事前不再像从前那样奋不顾身;
精力不足,对自身技能学习提升投入减少;
没有持续学习动力,缺乏持久的提升岗位技能和领域技能规划。
现实也确实如此,我们的身体冥冥之中遵守着不可违的自然规律。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科学团队发表在《自然·医学》的论文显示:通过血液检测可以预测生理年龄,人体衰老有明显进展的 3个转折时期。这意味着人类很可能不是通常以为的慢慢地、匀速地变老,而是在三个特定的年龄阶段,突然加速衰老,呈现动态非线性状。这三个衰老转折点发生在34岁、60岁以及70岁左右。
其中34岁是第一个也是与职场最相关、最有意义的转折点。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过了某个年龄后,会迅速的变胖、衰老、意志消沉,这是本就是事物发展的正常阶段。
角色拐点是指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行业对某一类岗位的需求会动态变化,或多或少。这种变化基本遵循着萌芽、发展、高峰、衰退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所需要的的人力资源不同。
不幸的是,我们漫长的生命不可避免的会经历这些部分或者全周期。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
尤其是你初入的行业,正处于前两个周期时,在经历行业从蓬勃发展进入持续萎缩,直至沦为夕阳产业。其中,巨大的落差感受就更明显。比如,我们的土木老哥,从三项五总变成拎桶跑路,也不过短短10年的时间。
尤其是,高考选专业时,80、90后的父母们的经验在那个剧烈变化的时代已经严重落伍。许多人糊里糊涂地选了专业、大学,毕业找工作也缺乏长远考虑,大部分人进入一个发展前景不好的行业,虽然个人很努力,奈何抵不住行业的大衰退。
一顿操作下来,被当日的同学、朋友原因甩在身后。这就是吃亏在前期规划缺乏系统性分析,缺少前瞻性规划,导致选择的职业行业门槛低,很容易被替代。
在初入职场时,没有选择良好企业文化的公司,被当做人力资源消耗。所从事的业务类型简单,缺乏技术含量,可替代门槛低。
再加上大部分人随着工作时间变长,学习能力下降,接受、适应新事物能力变弱。两周掌握一个技能,一月学门语言变得越来越难,自身岗位技能、领域技能不断退化,丧失竞争力。比如常被提到的程序员、财务、设计师这些技术门槛不高的行业。一个初中级程序员,公司找个新人集中培训几个月,试炼两个项目就能做到替换。这样看,即是作为高级程序员的你,被替代也就是一两年的时间成本。
35岁机遇
35岁是道坎,有危也有机。近期大火的电视剧《狂飙》,就呈现一众大器晚成的老戏骨。尤其是演员张颂文(饰演黑社会大哥高启强),演技炸裂,角色细腻,给观众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明明演的是个坏人,却也恨不起来。
张颂文本人就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前半生普普通通,平平无奇。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工作更是居无定所。为了生计,装过空调、糊过日历、端过盘子、干过导游。最穷困时,一年才能工作4个月,拿到微薄的几千元工资,窘迫到在顺义租个农家院,种菜过活。一干就是14年,多少个青春都耗干了,搁一般人身上,早就认命了,干嘛和自己过不去。
但是,他硬是生生扛过低谷期。因为没有向生活妥协,因为长达十几年的蛰伏磨炼,为他今天的爆火打下扎实的底蕴。所以,面对危机,不服输才有希望。努力不一定就能成功,但是努力决定了你人生下限不会太低。于47岁杀青的张颂文,74岁出道的姜太公相比,我们都还年轻,还有时间和机会。
大器晚成适合需要底蕴积累的行业,比如演艺、医疗、科研这类行业,纯熟的技能和深厚的经验在业内是稀缺品,是硬通货。
攒齐这两点,即是不能出人头地,也是衣食无忧。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行业都是如此,有些行业吃的就是青春饭。年轻人就像矿产资源,扔进炉子里一顿锤炼,然后吐出一堆矿渣。年轻人青春没了,精力没了,再利用再重塑的可能性就微小了。
比如工厂、客服、销售、码农等,不需要太复杂的领域技能或岗位技能。员工只需要像一颗螺丝一样,日复一日重复简单的动作。这种行业需要的是那些成本低、有活力的年轻人,但是也是对年轻人伤害最大的行业。进去的是年轻人,出来的基本就废了。
所以,选择行业和环境很重要,尤其是要选那些逆工业化的行业。如果有条件,选择技术门槛高的行业。这些行业的岗位被替代的可能性才比较低,培养一个岗位高手的时间更长,你与别人拉开的距离就越大。
然后,就是保持学习,不断提升岗位技能和领域技能。
很多人觉得这是老生常谈毫无新意,然而这才是更本质的东西。创造价值越多,你就更被需要。市场化是没有感情的,优胜劣汰。公司追求的是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样才能在自由市场的腥风血雨中存活下来。所以,你的性价比越高,剩余价值越多,那不论什么时候走到那里,你都是香饽饽。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不要把平台赋予的能量当本领。很多人错把平台影响力看成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就是能力非凡,坐拥一堆资源,怎么走都没问题。
一旦脱离平台,现实很快就教会他重新做人。这时才发现自己啥都不是,平时绕着自己的资源也不好使了,干啥啥不成,做啥啥失败。承受能力差的人,经这么一锤子暴击,大概率就不正常了。
我的朋友就遇到这样一个被告人,一即将奔五的中年男子。职前是某为区域副总,在北京两套房,攥着一千万的股票,觉得自己可以更进一步。然后出来搞创业,业务还没稳定,先有新欢。原配闹离婚,大气放弃两套房。疫情来了,业务也不顺利,结果背了不少债务。现在整个人都精神不太稳定,拖着病躯到法院应诉。这就是典型的认知失衡,能力匹配不上欲望。
通过危机,成功转型的都是少数人的事迹,我们大部分人都不具备化危为机的能力,盲目的折腾只会酿成更大的危机。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预防危机、规避危机,尤其是那些还不足33岁的职场人和还未步入职场的年轻人。
早一点认识自己当前的处境,认识自己的行业发展前景,早一点准备,多一点规划总胜过毫无准备。
一个好工作的特点就是工作中能学到知识,获得成长。有发挥自己的特长空间,可以源源不断获得快乐。能让自己学会思考,生活过的充实且安稳。
相反,坏工作就是把你当做干电池,没有锻炼,没有培养,工作就像机器一样重复着简单的事情。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衡量下自己当前的工作是否是值得投入、值得长期耕耘的,如果不是,尽早更换职业赛道。人生就像马拉松,一时的快代表不了最终的结果。
趁着年轻,多埋下些种子,趁着还有时间,多储备些技能,趁着还有机会,尽早跳槽。说不定那一刻,某一点就发挥了作用。执迷于一时的得失,沉浸在当下的舒适,终究要面对危机的集中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