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聚合:模块完成的动作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或者仅仅是一种非常松散的关系
逻辑聚合:模块内部的各个组成在逻辑上具有相似的处理动作,但功能用途上彼此无关
时间聚合:模块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所包含的处理动作必须在同一时间内执行
过程聚合:模块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所要完成的动作虽然没有关系,但必须按特定的次序执行
通信聚合:模块的各个组成部分所完成的动作都使用了同一个数据或产生同一输出数据
顺序聚合:模块内部的各个部分,前一部分处理动作的最后输出是后一部分处理动作的输入
功能聚合:模块内部各个部分全部属于一个整体,并执行同一功能,且各部分对实现该功能都必不可
数据耦合:指两个模块之间有调用关系,传递的是简单的数据值,相当于高级语言中的值传递;
标记耦合:指两个模块之间传递的是数据结构;
控制耦合:指一个模块调用另一个模块时,传递的是控制变量,被调用模块通过该控制变量的值有选择的执行模块内的某一功能;
内容耦合:当一个模块直接使用另一个模块的内部数据,或通过非正常入口转入另一个模块内部时,这种模块之间的耦合称为内容耦合。
立即寻址:是一种特殊的寻址方式,指令中在操作码字极端后面的部分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操作数地址,而是操作数本身,也就是说数据就包含在指令中,只要取出指令,也就取出了可以立即使用的操作数。
特点:在取指令时,操作码和操作数被同时取出,不必再次访问驻村,从而提高了指令的执行速度。但是,因为操作数是指令的一部分,不能被修改,而且立即数的大小收到指令长度的限制,所以这种寻址方式灵活性最差。
直接寻址:在直接寻址中,指令中地址码字段给出的地址A就是操作数的有效地址,即形式地址等于有效地址。
特点:不需作任何寻址运算,简单直观,也便于硬件实现,但地址空间受到指令中地址码字段位数的限制。
间接寻址:间接寻址意味着指令中给出的地址A不是操作数的地址,而是存放操作数地址的主存单元的地址,简称操作数地址的地址。
特点:非常灵活,能扩大了寻找范围,可用指令中的短地址访问大的主存空间;另外可将主存单元作为程序的地址指针,用以指示操作数在主存中的位置。当操作数的地址需要改变时,不必修改指令,只需修改存放有效地址的那个主存单元的内容即可。但是,间接寻址在取值之后至少需要两次访问主存才能取出操作数,降低了取操作数的速度、
寄存器寻址:寄存器寻址指令的地址码部分给出了某一个通用寄存器的编号Ri,这个指定的寄存器中存放着操作数。
特点:一是从寄存器中存取数据比从主存中存取数据要快的多;二是由于寄存器的数量较少,其地址码字段比主存单元地址字段短的多。因此这种方式可以缩短指令长度,提高指令的执行速度,几乎所有的计算机都使用了寄存器寻址方式。
正确性维护:指改正在系统开发阶段已经发生而在系统测试阶段尚未发生的错误。
适应性维护:指使应用软件适应信息技术变化和管理下去就变化而进行的修改。
完善性维护:指为扩充功能和改善性能而进行的修改。
预防性维护:指为了改进应用软件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为了适应未来的软硬件环境的编号,主动增加预防性的新的功能,以使应用系统适应各类变化而不被淘汰。
传值调用:在按值调用时,过程的形式参数取得的是实际参数的值。在这种情况下,形式参数实际上是过程中的局部量,其值的改变不会导致调用点所传送的实际参数的值发生改变,也就是数据的传送是单向的。
引用调用:在按引用调用时,过程的形式参数取得的是实际参数所在的单元地址。在过程中,对该形式参数的引用相当于对实际参数所在的存储单元的地址引用。任何改变形式参数值的操作会反应在该存储单元中,也就是反应在实际参数中,因此数据的传送是双向的。
地址寄存器:通常用来暂存待访问(数据)内存单元的地址
指令寄存器:暂存正在执行的指令
程序计数器:暂存待执行指令的地址
大多数通用寄存器:用来暂存数据
按照设计模式的目的可以分为:创建型模式、结构型模式、行为型模式三大类。
创建型模式与对象的创建有关,它抽象了实例化过程,帮助一个系统独立于如何创建、组合和标识它的那些对象。创建型模式包括Factory Method、Abstract Factory、Builder、Prototype和Singleton。
结构型模式处理类或对象的组合,涉及如何组合类和对象以获得更大的结构。结构型模式包括Adapter、Bridge、Composite、Decorator、Facade、Flyweight和Proxy。
行为型模式描述类或对象怎样交互和怎样分配职责。行为型模式包括Interpreter、Template Method、Chain of Responsibility、Command、Iterator、Mediator、Memento、Observer、State、Strategy和Visitor。
结构化分析法是一种建模技术,其建立的分析模型的核心是【数据字典】。描述了在目标系统中使用和生成的所有数据对象。
围绕这个核心有【数据流图】【实体联系图】和【状态-迁移图】。
数据流图:描述数据在系统中如何被传递或变换以及描述如何对数据流进行变换的功能(子功能),用于“功能建模”;
实体练习图:描述数据对象及数据对象之间的关系,用于“数据建模”;
状态-迁移图:描述系统对外部事件如何响应以及如何动作,用于“行为建模”。
瀑布模型:将开发阶段描述为从一个阶段瀑布般的转换到另一个阶段;
原型模型:开发人员按快速的构造整个系统或者系统的一部分以理解或澄清问题;
螺旋模型:将开发活动和风险管理结合起来,以减小风险;
增量模型:把软件产品作为一系列的增量构件来设计、编码、集成和测试,每个构件由多个相互作用的模块组成,并且能够完成特定的功能。
作者:Mr.Gavin
原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mrgavin/p/15241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