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测网址:www.sogou.com
指标:相应时间以及错误率
场景:线程数20、Ramp-UpPeriod(inseconds)10、循环次数10
打开jmeter工具,右击“测试计划”-->“添加”-->“线程组”,创建一个线程组。
线程组设置(线程数20、Ramp-UpPeriod(inseconds)10、循环次数10):
线程数:虚拟用户数。
rampupperiod:设置的虚拟用户数需要多长时间全部启动。如果线程数为20,时间为10,也就是每秒钟启动2个线程。
循环次数:每个线程发送请求的次数。如果线程数为20,循环次数为100,那么每个线程发送100次请求。总请求数为20*100=2000。如果勾选了“永远”,那么所有线程会一直发送请求,直到选择停止运行脚本。
调度器:可以更灵活的设置运行时间等。
右击“线程组”-->“添加”-->“Sampler”-->“HTTP请求”。
http请求设置(填写域名,其他保持默认即可):
名称:本属性用于标识一个取样器,建议使用一个有意义的名称。
注释:对于测试没有任何作用,仅用户记录用户可读的注释信息。
服务器名称或IP:HTTP请求发送的目标服务器名称或IP地址。
端口号:目标服务器的端口号,默认值为80。后面的超时定义可以不用填写。
协议:向目标服务器发送HTTP请求时的协议,可以是http或者是https,默认值为http。
方法:发送HTTP请求的方法,可用方法包括GET、POST、HEAD、PUT、OPTIONS、TRACE、DELETE等。
Contentencoding:内容的编码方式。
路径:目标URL路径(不包括服务器地址和端口)。
自动重定向:如果选中该选项,当发送HTTP请求后的到的响应是302/301时,JMeter自动重定向到新的页面。
UserKeepAlive:当该选项被选中时,jmeter和目标服务器之间使用Keep-Alive方式进行HTTP通信,默认选中。
Usermultipart/from-dataforHTTPPOST:当发送HTTPPOST请求时,使用Usermultipart/from-dataforHTTPPOST方法发送,默认不选中。
同请求一起发送参数:在请求中发送URL参数,对于带参数的URL,jmeter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对参数化的方法,用户可以将URL中的所有参数设置在本表中,表中的每一行是一个参数值对(对应RUL中的名称1=值1)。
同请求一起发送文件:在请求中发送文件,通常HTTP文件上传行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模拟。
从HTML文件获取所有有内涵的资源:当该选项被选中时,jmeter在发出HTTP请求并获得响应的HTML文件内容后,还对该HTML进行Parse并获取HTML中包含的所有资源,可以在下方的EmbeddedURLsmustmatch文本框中填入需要下载的特定资源表达式。这样,只有能匹配指定正则表达式的URL指向资源会被下载。
用作监视器:此取样器被当成监视器,在MonitorResultsListener中可以直接看到基于该取样器的图形化统计信息。默认不选中。
SaveresponseasMD5hash?:选中该项,在执行时仅记录服务端响应数据的MD5值,而不记录完整的响应数据。在需要进行数据量非常大的测试时,建议选中该项以减少取样器记录响应数据的开销。
右击“线程组”-->“添加”-->“监听器”-->“查看结果树”。
右击“线程组”-->“添加”-->“监听器”-->“聚合报告”。
监听器-聚合报告:
Label:定义HTTP请求的名称。
Samples:表示这次测试一共发出了多少请求。
Average:平均响应时长。默认情况下是单个Request的平均响应时长,当使用了TransactionController时,也可以以Transaction为单位显示平均时长。
Median:中位数,也就是50%用户的响应时长。
90%Line:90%用户的响应时长。
Min:访问页面的最小响应时长。
Max:访问页面的最大响应时长。
Error%:错误请求的数量/请求的总数。
Throughput:默认情况下表示每秒完成的请求数(RequestperSecond),当使用了TransactionController时,也可以表示类似LoadRunner的TransactionperSecond数。
KB/Sec:每秒从服务器端接收到的数据量。
注意:单位是毫秒,保存文件的后缀应是.jtl,点击configure可以对聚合报告显示内容进行配置,一般情况下不要更改,保持默认即可。
运行脚本
jmeter有一个坏处就是再次执行结果累加,所以当我们要再次运行脚本时,最好先点击“清除全部”清除上一次结果。
当启动按钮再次点亮时,表示脚本执行完毕。
查看报告
作者:zhengna
原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zhengna/p/8916443.html